周末带娃去公园玩,李女士发现3个月大的宝宝手背上冒出几个小红点,像被蚊子咬了似的。但过了两周,红点不仅没消,反而鼓成了小包,摸起来软乎乎的。她赶紧翻手机查资料,越看越慌——“不会是血管瘤吧?”
这样的场景在儿科诊室里每天都在上演。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但很多家长分不清它和普通红疹、蚊虫叮咬的区别,要么过度焦虑,要么延误治疗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:怎么分辨血管瘤?发现后该怎么办?
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,简单说就是“血管长多了”。它最典型的表现是皮肤表面或皮下的红色/紫色肿块,但具体形态会因类型不同而有差异:
最常见的是草莓状血管瘤,像草莓一样凸出皮肤,表面凹凸不平,颜色鲜红或紫红,按压会褪色(松开手又变红)。这种血管瘤出生后几周开始明显,1-3个月进入快速生长期,像小草莓一样“疯狂长大”。
还有海绵状血管瘤,摸起来软软的像海绵,可能藏在皮下(比如大腿、背部),皮肤表面可能只是微微发青。它不会像草莓状那样凸出,但摸起来有“一兜水”的感觉,按压后缓慢回弹。
更复杂的是混合型血管瘤,同时有草莓状和海绵状的特点,可能先鼓起来再慢慢变平,生长速度比单纯的草莓状慢一些,但也比普通红疹快得多。
关键提醒:血管瘤的“核心特征”是——会随宝宝生长而变大(出生后几周开始明显,1-3个月进入快速生长期),而普通红疹(如湿疹)或蚊虫叮咬的红点不会持续增大。
很多家长看到皮肤发红就紧张,其实以下情况更像“伪装者”:
蚊虫叮咬/红疹:红点通常是单个或几个,颜色鲜红但按压不褪色(因为是皮肤表层的炎症),而且1-2周会自己消退,不会越长越大。
血管畸形(如鲜红斑痣):颜色偏淡红或紫红,表面皮肤薄,按压后不褪色(因为是血管扩张而非增生),而且会随身体比例缓慢生长(比如小时候额头有块红斑,长大后红斑也会跟着变大,但不会鼓成包)。
举个真实例子:张女士的宝宝出生时额头有块淡红斑,她以为是胎记没在意。直到4个月大时,红斑突然鼓起来变成小包,才慌慌张张来看医生——结果确诊是混合型血管瘤,幸好及时干预,现在已明显缩小。
血管瘤虽然常见,但治疗需“分型而治”:小的草莓状血管瘤可能自己消退(约60%),但海绵状或快速生长的类型需要干预(如激光、药物、手术)。
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儿童血管瘤诊疗中心提醒:早发现、早评估、早干预是关键。该院采用“多模态联合治疗”(根据血管瘤类型选择激光、口服药或微创介入),不仅能控制生长,还能减少留疤风险。
【写在最后】
血管瘤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记住这3句话:
✅ 小红点快速长大≠坏东西,但必须重视;
✅ 摸起来软、会褪色≠一定安全,要找医生判断;
✅ 找对医院(比如广州复大肿瘤医院),规范治疗能少走弯路。
下次再看到宝宝皮肤发红,先别急着慌——对照这篇文章的方法,你也能成为“家庭小医生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