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岁的陈先生至今忘不了那个清晨——他只是弯腰捡了个东西,突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痛,接着就是大量鲜血从口中涌出。救护车送到医院时,他的血压已经低到危险水平。"医生说再晚半小时,可能就..."现在说起来,他仍心有余悸。
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血管瘤诊疗中心的病房里,陈先生指着CT片上那个鸡蛋大小的阴影说:"医生告诉我,这是肝脏血管瘤破裂的前兆。如果不是及时送医,后果不堪设想。"床头的心电监护仪规律地跳动着,仿佛在提醒着人们生命的脆弱。
李教授拿着陈先生的检查报告,眉头紧锁:"这个血管瘤的位置非常危险,就在肝门静脉附近。一旦破裂,血液会直接流入腹腔,死亡率极高。"他的声音很轻,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,像陈先生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。护士长小林告诉我:"上周我们就接诊了3例儋州血管瘤急诊患者,最年轻的一个才32岁。"她推了推眼镜,"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来就医,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时机。"
"我的血管瘤是怎么长出来的?"这是陈先生最常问的问题。李教授解释道:"血管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。长期高血压、激素水平异常、甚至某些遗传因素都可能诱发血管瘤。但最重要的是,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,就像一颗定时炸弹。"
在治疗室里,我见到了正在准备手术的张女士。她今年才38岁,却已经是个"老病号"。"五年前就查出了血管瘤,医生说太小不用管,我就没在意。"她的声音有些哽咽,"现在长大了,压迫到了周围的器官,每天都疼得睡不着觉。"
手术室外的走廊上,李教授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治疗方案:"对于陈先生这样的病例,我们采用微创介入治疗,通过血管内导管直接对瘤体进行栓塞。这种方法创伤小、恢复快,特别适合他现在的情况。"
"治疗后会复发吗?"这是患者们最关心的问题。李教授坦言:"血管瘤确实有复发的可能,所以我们建立了完善的随访机制。每位患者出院后都要定期复查,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。"
在康复病房里,我遇到了已经做完手术一周的王先生。他正在护士的指导下做简单的康复训练。"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,"他笑着说,"医生说明天就可以出院了。"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,映出一片温暖的笑容。
"现在想想,那些被我忽视的症状其实都是警告。"陈先生躺在病床上,望着天花板若有所思,"无缘无故的疲劳、偶尔的腹痛、体检时发现的异常...如果当时能重视起来,也许就不会发展到这么严重。"
李教授的话犹在耳边:"儋州血管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。我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,特别是有高血压、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。"
窗外,广州的夜色渐渐降临。医院的灯光依然明亮,照耀着每一个正在与病魔抗争的生命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医护人员用专业和爱心,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。
(为保护患者隐私,文中姓名均为化名)